歡迎光臨,
學術百貨店

主題介紹

今年的書展,我們特地改造高深的學術殿堂,變裝成知識的百貨櫥窗。

你將發現大廳迎面而來的是捕捉黑洞的傳奇,左邊一櫃儲存著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的故事,右方花車上,謝雪紅與楊克煌娓娓道來「他們的遭遇」。

講座日程

百貨公司――探看權力競逐的櫥窗

13:30〜14:30|D710

主持:陳熙遠(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
主講:連玲玲(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當富麗堂皇的百貨公司如宮殿般聳立之時,改變的不只是城市地景,更是日常生活習慣與觀念。百貨公司與其伴隨的種種,如何逐步改變我們的品味與消費行為,進而滲透到政治、社會、文化各個層面?透過連玲玲老師對百貨公司的層層剝解,探看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的形成與運作。

老臺共在中國――1947年後的謝雪紅與楊克煌

15:00〜16:00|D710

主持:余敏玲(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主講:許雪姬(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1947年,臺灣共產黨領袖謝雪紅及其革命伴侶楊克煌前往中國,之後卻受盡迫害。革命之後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何處是革命的歸途?革命家謝雪紅一生的經歷是重要的歷史遺產,也留給吾人無限的省思。

皮凱提與《資本與意識形態》對今日台灣社會的啟示

15:30〜16:30|黃沙龍

主持:張惠菁(作家、衛城出版總編輯)
主講:朱敬一(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研院院士)
八年前,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轟動全球經濟學界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橫空出世,激起當時台灣產官學界對「貧富差距」的熱烈討論。八年之間,台灣社會歷經了兩岸服貿協議所引發的三一八學運、政黨輪替,新冠肺炎疫情與美中新冷戰所導致的全球產業鏈重組等種種重大事件。如何改善經濟不平等的現狀,正是當前台灣社會與讀者公民們迫切關注的課題。

古地圖裡的繪者身影――Selden Map與唐人的故事

16:30〜17:30|D710

主持:康培德(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主講:陳宗仁(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Selden Map是一幅典藏在英國牛津大學Bodleian圖書館的古地圖,它被遺忘了數百年,直到十多年前才被「重新發現」。它是一幅美麗、具有中國傳統繪畫風格的地圖,有著山脈、河流、樹木、花朵,以及讀者熟悉的長城。然而,它與十七世紀同時期中國繪製的地圖差異很大,也不像歐洲繪製的東亞地圖。那這張地圖的繪者是誰?為了什麼而繪?一連串的謎題,正待解謎。

有「構」厲害!植物學家的人類學之旅

13:30〜14:30|D710

主講:鍾國芳(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代理博物館主任)
一棵不起眼的構樹,卻和人類遷徙史有密切相關?
植物學竟然可以回答人類學的疑問?
植物學家搖身成人類學家的好麻吉!
南島語族遷徙的路徑,真的是出臺灣說?
構樹會是解開真相的最後一把鑰匙嗎?
上山下海找構樹,植物學家帶你直搗人類學南島語族遷徙秘密的核心。

從學術研究到社會關懷,讓關於地方的討論重新參與地方

15:00〜16:00|D710

主持:容邵武(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主講:黃宣衛(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成為池上》以「鄉」為研究範圍,在人類學田野調查的基礎上,觀察國家政策如何與地方社會互動,形塑出具有特色「地方感」,寫出一則「池上如何成為池上」的故事。本書更進一步回到田野現場,除了參與池上在地關於「公共性」的討論,也成為有心地方創生人士的重要參考案例。

「談余英時的思想世界」專題論壇Ⅰ

14:15〜15:15|主題廣場

主持:李貞德(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主講:
黃進興(中研院副院長、中研院院士)
陳弱水(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
王汎森(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研院院士)

「談余英時的思想世界」專題論壇II

15:30〜16:30|主題廣場

主持:黃進興(中研院副院長、中研院院士)
主講:
林載爵(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
廖志峰(作家、允晨文化發行人)
顏擇雅(作家、雅言文化發行人)

噪音也能具象化?「地景現聲―城市三維噪音地圖」介紹

13:30〜14:30|D710

主講:詹大千(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施工聲、鞭炮聲、汽機車呼嘯而過的聲響……只要是會引起人不快的聲音,就能稱作噪音。噪音在環境中不會產生殘留,連帶著造成取締困難,對人體造成的影響也很難給個交代,但如今,我們將噪音具象化了!
知道臺北、臺中哪裡最吵嗎?你家旁邊的噪音量有多高?
讓「地景現聲―城市三維噪音地圖」帶你一看噪音的「真實樣貌」。

卑南族的語言與文化延續:談《老人的話:卑南族卡大地布的歷史敘說》

15:00〜16:00|D710

主持:張珣(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主講:陳文德(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
出草、巫與口傳敘說,是了解臺灣原住民社會文化三個重要的切入點,也是山道明(Dominik Schröder,1910~1974)與安東(Anton Quack,1946~2009)有關卑南族卡大地布(知本)部落三本專書的主題。中研院民族所從2005年開始進行這系列叢書的翻譯計畫,於2022年終究完成,其中點滴且聽主編陳文德兼任副研究員說分明。

國家參與、環境治理與文化實踐――原住民研究的新量能

16:30〜17:30|D710

主持:張珣(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主講:
劉璧榛(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陳偉智(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原住民在國家制度下遭逢了怎樣的困境或改變?兩者間的關係又有何變化?到了2000年後,青年返鄉浪潮又為原住民文化帶來怎樣的認同問題及原民意識?三年研究集結在此,《國家、環境治理與原住民族的文化實踐》導論作者民族所劉璧榛及臺史所陳偉智將帶大家一一探究。

黑洞現形――我與黑洞不得不說的故事

13:30〜14:30|D710

主講:陳明堂(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兼天文所夏威夷運轉副所長)
前方高能,請觀測人員站穩腳步,再重複一次,這不是模擬圖樣,是真的觀測結果!
當年愛因斯坦拋出的大哉問,如今,被證實是真的了,站在眾多巨人的肩膀上,這一刻,我們拍下了它——黑洞。

走進日治,與她們對話:殖民下的臺灣職場女先鋒

15:00〜16:00|D710

主持:陳建守(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臺灣商務印書館選書顧問)
主講:游鑑明(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在日本殖民政府與臺灣社會菁英的推動下,新型態的就業環境形成,一貫以男性為主的職業領域,紛紛出現了第一位女性。游鑑明博士從各式史料檔案中追尋職場女先鋒,更直接與她們對話。讓我們跟著游博士,聽見她們,也看見職場女性怎麼登上歷史的舞台。

啟蒙,還剩下什麼?――從臺灣看東亞與世界的跨文化碰撞

16:30〜17:30|D710

主講:
黃冠閔(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黃雅嫺(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啟蒙理性在現代歐洲的歷史過程中,挑戰西方傳統的價值體系,掙脫原有的宗教政治壓制,形成現代性的核心;在跨越地理及國族的邊境後,它對於其他宗教政治體系也帶來衝擊。當啟蒙來到東亞,來到中國、日本,以及伊斯蘭世界,可能產生哪些跨文化的碰撞?置身於臺灣的我們又要如何理解這些現象,並形成屬於我們的世界觀?

白紙革命、香港不服從與抗中保臺

19:00〜20:00|D710

主講: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對談:呂青湖(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吳介民老師從事中國研究近三十年,始終關注「中國因素」對台灣公民社會造成的破壞,也最早倡議兩岸公民社會的跨海峽連結,共同對抗既得政商利益「尋租」的權錢結盟。兩岸三地的公民社會是否有可能彼此支援,對「中國因素」做出抵抗?而台灣社會不斷面臨挫折卻仍往前發展的民主與進步價值,這樣的「台灣因素」是否也有機會促發中國政治的轉變?

冷戰格局下亞太安全體系的建立與「中日和平條約」之締結

15:00〜16:00|D710

主持: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主講:黃自進(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黃自進老師從「冷戰格局下亞太安全體系」的角度出發,以宏觀的國際政治架構視野重新梳理條約簽訂的背景與發展,並對「中日和平條約」的現實意涵提出深刻的解釋,為我們理解台灣今日處境提供重要的認識基礎。

精選書籍

全部書籍

啟蒙既是一個現代性的指標,卻也是傳統文化或政治體制面臨現代性衝擊挑戰時所點燃的戰火。從啟蒙在歐洲脈絡所引發的種種爭議,到跨越邊界、散佈到其他領域時所引發的效果,都是檢視現代性的一個重要指標。

黃冠閔、呂政倚主編,《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宗教與啟蒙》。中研院文哲所,2020年。

全部書籍

筆者以全新的空間架構,將臺灣縱切成一半,以面對太平洋的東半部――即從臺灣北部、東北部(宜蘭)、東部到南部的縱長區域――這個地理空間框架,來重新檢討自距今二千年以後史前文化到十七世紀歷史時期的文化內涵。為了突破臺灣島內的侷限框架,並納入來自東北側臺灣島外的琉球群島、中國東南沿海、菲律賓等視點,以做為本區域自史前到歷史時期文化轉變的內涵和整體理解之呈現。

郭素秋主編,《從史前到歷史:臺灣東半部的文化樣相》。中研院史語所,2020年。

全部書籍

理想與幻滅含有多重意義,蔣中正總統的理想是『反攻大陸』,庶幾無愧於總理孫文交給他的革命事業,而且,他是當時中華民國少數洞悉中共與國際局勢變化的菁英,也對反共不成而必保臺有深刻認識。然而,也受其個人性格與信念的影響,導致他秉持反共理想主義的道德外交,在1971年完全幻滅。

許文堂,《理想與幻滅:中華民國外交史的1960年代》。中研院近史所,2021年。

全部書籍

1900-1965年間中國農村副業與市場的歷史,正反映了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斷裂性與延續性。

陳耀煌,《中國農村的副業、市場與共產革命,1900-1965》。中研院近史所,2020年。

全部書籍

百貨公司所使用的媒體主要訴諸大量的『感官刺激』,以便與消費者互動,特別以『景觀式(spectacular)』的視覺效果來製造新奇感,如建築之高大、商品之繁多、設備之豪華,都是以一種『過度』、『壓倒性』的視覺力量來震攝觀者。

連玲玲,《打造消費天堂: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中研院近史所,2017年。

全部書籍

「謝!想起要繼續寫你的歷史――我們的歷史――手軟了;但想起留我一個人做甚麼,想起你、想起你對我說的話,我要一點、一點寫下去。」(楊克煌,1970年11月25日,北京東安門北街93號)

楊克煌遺稿,《我的回憶:台魂淚(二)》。中研院臺史所,2021年。

全部書籍

日治時期由日本學者主導的臺朝比較研究,主要依據帝國主義觀點,也反映統治者立場。即便是九○年代後半起盛行於學界的『帝國史研究』亦然,不僅由日本內的『日本史』學界主導開啟,其研究志趣主要也在於更深入瞭解包括日本在內的帝國結構迷思,難以否認從中以『日本』為中心的問題意識從未缺席。

陳姃湲主編,《從臺灣與朝鮮反思日本的殖民統治》。中研院臺史所,2021年。

全部書籍

我們這一代的臺灣史研究者,儘管有不少缺點,但似乎又具備不少文獻未載的傳統知識與語言優勢,這些優勢應該重新再提起,重新回頭去反省日本時代以來所建構的臺灣史圖像。

翁佳音,《近代初期臺灣的海與事》。中研院臺史所,2022年。

全部書籍

官僚及名人習於覆誦的『感謝第一線醫護人員防疫的辛勞』實為不可承受之輕。關於護理與醫師之間專業、聲望與勞動付出和待遇的差異,以女性為主導職業的工作價值偏低,護理人數眾多但集體行動力量卻相對薄弱等議題,都需要更多的研究與討論。

張晉芬,《勞動待遇與代價:從性別觀點分析台灣醫護工作》。中研院社會所、臺大出版中心,2022年。

全部書籍

臺灣多元族群移墾社會的土地開墾與族群關係攸關清廷統治的成敗,必須加以治理。但國家權力必須先看得到它們,藉由「問題化」之,而看見之,接著才得以透過策略部署加以解決或改善。統治者在空間的疆域化裡進行身分的辨識,透過疆界的劃定將受治者區分為不同空間內各別的人群類屬。

柯志明,《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中研院社會所、臺大出版中心,2021年。

全部書籍

卑南族語如今已成瀕危語言,現今能解讀說明的耆老僅存寥寥數人,藉由與了解部落文化及語言的耆老校對原書內容並增添相關註釋,這些故事文本對族人而言是相當珍貴的歷史暨族語學習讀本,對相關研究者而言也是難得的第一手資料。

Anton Quack原著,鄧芳青、陳文德主編,《老人的話:卑南族卡大地布的歷史敘說》。中研院民族所,2022年。

全部書籍

政治學的發展不僅關係著學術社群本身,更和國家與社會的存續興衰聯繫在一起。台灣所面臨的內外挑戰,最大的一部分便是政治性的。

吳玉山等主編,《政治學的回顧與前瞻》。五南出版,2013年。

全部書籍

學者要先聽懂別人的話,然後根據別人的話說出別人沒說過,但很想聽下去的話。學術的路是孤獨的,但卻絕對不是獨腳戲。

林繼文,《政治學的理性與感性:林繼文精選集》。五南出版,2013年。

全部書籍

在此我們所謂『憲法法院作為積極立法者』,討論的是當代的違憲審查除了將立法者制定的法律宣告無效以外,採取了更多元、更豐富的憲法解釋路徑來進行對法規範的合憲性控制,並且,也在立法有所缺漏的時候進行不同方式的介入。

許宗力,〈憲法法院作為積極立法者〉,收入林建志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11輯)》。中研院法律所,2021年。

全部書籍

相對於自然法則的可驗證性(透過演算或實驗),法的決定往往受到主觀因素的左右。法學若要具客觀性,唯有設法建立一定的「方法」(論理或依循之道),俾以驗證『法之決定』的正確性,而非言人人殊、自由『心證』。

李建良,〈法學方法與基本權解釋方法導論〉,收入蘇彥圖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10輯)》。中研院法律所,2020年。

全部書籍

在西方,自傳往往是個體生命的表述,在回憶的吉光片羽裡重建個體的生命歷程。這個歷程是個人的、英雄式的宣稱,旨在確立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相較而言,亞洲的現代自傳則有著不甚相同的抱負與包袱。在表述個體生命歷程的同時,亞洲的現代自傳總被視為國族的譯本,詮釋著亞洲國族在殖民現代性底下的掙扎與再生。

王智明,〈翻譯的生命:容閎、留學、跨國主體性〉,收入紀元文、李有成主編,《生命書寫》。中研院歐美所,2011年。

全部書籍

就雅典民主的性格而言,雅典人民強烈認為掌權者會濫用權力,欺壓人民;因此,人民必須親自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與決策,才能捍衛自身利益。雅典人民不信任政治菁英,不管是強人、貴族,或者是法律與行政專業人士。

黃俊龍,〈雅典民主與法治如何相輔相成?以埃斯奇尼斯與德摩特尼斯的法庭演說為例〉,收入陳宜中主編,《政治思想新視域(上冊)》。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21年。

全部書籍

一部日本高度經濟成長的歷史,也唯有從冷戰時期東西兩大陣營互相對峙,美國在東亞地區厲行圍堵政策的背景下,池田與佐藤兩位首相如何善用此種時勢,並且充分利用美國所控制的資源與市場,從而全力發展經濟,提升國力的角度來考察,才可能掌握此一時代的風貌與神韻。

黃自進,《圍堵在亞洲:日美同盟關係的深化(1960-1972)》。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20年。

全部書籍

早期導入社交距離政策,並配合個人的防護措施(戴口罩、洗手或酒精洗手),將可以避免大規模的封城,也可收獲其他傳染病下降的外溢效果。數位時代下,可利用匿名加總的電信資料對於人民的配合度進行評估,動態調整管制措施或政策宣導的力道。此波疫情的經驗,將可以作為往後防治新興傳染病上的實證參考。

詹大千,〈社交距離對於延緩 COVID-19 疫情的影響〉,收入康豹、陳熙遠主編,《研下知疫:COVID-19的人文社會省思》。中研院數位文化研究中心,2021年。

全部書籍

評量竹林在生態上扮演的角色,似乎既是盜賊也是俠客。孟宗竹林侵入繁榮昌盛的森林,生意盎然卻無力累積精緻的資產,恣意揮霍原本蓄積優渥的土壤有機物,彷彿是生態系的盜賊。刺竹林進駐滅絕無赦的惡地,積極展現生命熱情和活力,具體而微地貢獻極度欠缺的有機物。讓嗷嗷待哺的貧瘠土壤展現生機,儼然是生態系的俠客。

邱志郁,〈亦俠亦盜:竹林在生態系的角色〉,收入邱志郁主編,《漫步生態秘境:探索生物多樣性的奧秘》。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2020年。

全部書籍

如此一來,我們可將翻譯的程序視為持續的運動,穿透在語言、意義、文化、哲學,以及不同的學科之間。如同德勒茲在不同學科中取得概念,並在哲學的領域中獲得新的生命,這些概念也同樣將在中文的脈絡中彼此遭遇而重新獲得新的生命。這一運動將持續不斷,並且沒有固定的方向。

李育霖主編,《翻譯德勒茲:詮釋、轉化與創造》。中研院文哲所,2022年。

全部書籍

由中國文學,或者世界文學的發展觀之,魯迅的〈狂人日記〉的出現與成功絕非偶然。此作映照出周樹人蛻變成魯迅的心路與創作歷程,並牽引著作家多年關照世界局勢而醞釀的寫作策略。

陳相因,〈瘋狂的進行曲:魯迅狂人系譜學蠡探〉,收入陳相因主編,《戰爭、傳統與現代性:跨文化流派爭鳴》。中研院文哲所,2020年。
footer-img